清风,即清凉的风,轻微的风,本是一种自然现象。清风无形,盛德有形,当古人用“两袖清风”来比喻清官廉吏的操守时,清风成为有形之物,至重至大,值得为官者付出一生的心血去追求。
最早提到“两袖清风”的是元朝文学家魏初,他在《送杨季海》中写道:“交亲零落鬓如丝,两袖清风一束诗”。但运用这个意象最为著名的当数明代于谦,正统年间,宦官王振以权谋私,每逢朝会,各地官僚为了讨好他,多献以珠宝白银,巡抚于谦在入京前,被同僚所劝,你虽然不献金宝,但也该带一些著名的土特产,如线香、蘑菇、手帕等物,权作人情呀!于谦却举起两袖,笑言,带有清风!并作《入京》诗一首,诗曰:“绢帕蘑菇与线香,本资民用反为殃。清风两袖朝天去,免得闾阎话短长。”绢帕、蘑菇、线香等虽不是贵重之物,但这些土特产皆是民脂民膏,岂能遭人祸害?我不贪不占、光明磊落,两袖的清风正是我的本色,我守大节,更顾小节,怎会因此而失民心呢!
清风这个意象,在于谦心里,是最为纯粹的。清风是大自然的恩赐,清风可以拂衣,清风可以净心,清风可以明志,清风可以醒神。什么都可以没有,清风不能没有,清风不是无一物,清风是最宝贵的财富。为民办事,一文不取,取一文便是贪官。这种防微杜渐的意识很难得,千里之堤,毁于蚁穴,不要说“常在河边走,哪有不湿鞋”?要明白,清廉如白纸,一次不可失。只有这样,才能得到清风的时时光顾。
与于谦同时代还有一位著名的清官,名叫况钟,被百姓誉为“况青天”。在明代,地方官进京朝见时,一般都要带搜刮来的金银珍宝遍送京城里的势宦权贵,所以,流行的一首民谣说:“知县是扫帚,太守是畚斗,布政是叉袋口,都将去京里抖。”而况钟赴京却不带一锱一铢的非分之财,在向前来饯行的苏州人民告别时,他作了一首《拒礼诗》:“清风两袖朝天去,不带江南一寸棉。惭愧士民相饯送,马前洒泪注如泉。”这里让人感动的,不仅仅是分文不取的操行,而是况钟那个年代所稀缺的“民本位”思想,为民办事是本分,为官清廉也是本分,我并不是百姓的“父母官”,在任上所做的一切,也不是恩惠所施,而是职责所系,所以,对百姓的送行,仍深感惭愧啊。况钟用一首《拒礼诗》,赢得了百姓的更大尊敬。
诗堪入画方称妙,官到能贫乃是清。清风两袖,造福一方,习近平总书记在《念奴娇·追思焦裕禄》中写道:“路漫漫其修远矣,两袖清风来去”,为政者须记之。(蔡相龙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