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党风政风 > 详情

让乡贤文化根植乡土

来源: 中国廉政网 作者: 发布时间:2014-09-23 09:42:13 分享按钮

  在日前召开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经验交流会上,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、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指出,“乡贤文化根植乡土、贴近性强,蕴含着见贤思齐、崇德向善的力量”。把乡贤文化根植乡土,无疑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平台和载体。
  
  乡贤是指在民间基层、本土本乡有德行、才能和声望,并且深受当地民众尊重的人。费孝通在《乡土中国》中说:“从基层看去,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。”可以说,由乡贤主导形成的乡贤文化,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  
  自古以来,乡贤文化一直在民间发挥着重要的精神教化与道德引领作用。比如说,文天祥是江西吉安人,史料记载,他“自为童子时,见学宫所祠乡先生欧阳修、杨邦义、胡铨像,皆谥‘忠’,即欣然慕之,曰:‘没不俎豆其间,非夫也’”。在儿童时期,文天祥受到本地乡贤精英的感召,立志以他们为榜样,报效国家,这是他日后成为民族英雄的重要精神铺垫。
  
  今天的中国大地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传统意义上的乡贤早已走进历史,当今的乡村也不可避免地正经受着民主与法治的洗礼。但是,礼义廉耻这些基本道德规范不但不与现代文明相冲突,反而是现代文明建立的必不可少的地基。一旦地基被动摇,再高的大厦也会倾覆。因此,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重建文明有礼的乡土文明,依然缺少不了乡贤文化。
  
  把乡贤文化根植乡土,贵在重构新的乡贤主体。在城镇化的浪潮中,乡村优秀人才大量向城市流动,正所谓“秀才都挤进城里”。我们不禁叩问“乡贤何在”?从现实情况看,农村优秀基层干部、道德模范、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,成长于乡土、奉献于乡里,在乡民邻里间威望高、口碑好,已经成为“新乡贤”的主体力量。像云南保山原地委书记杨善洲那样,退休后为家乡发展建功立业,就是新乡贤的代表。
  
  乡贤文化的弘扬,贵在乡贤的示范带动。人是文化的主体,人的行为如何,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文化导向。古之乡贤之所以受人尊重,就在于他们“好为德于乡”,为人正直、处事公道、急公好义、闻名乡里,是村庄的道德典范、精神领袖,也是村庄秩序的守护者、维护者。当下,新乡贤只有争做核心价值观的大力宣传者、积极引导者、模范践行者,坚决反对“四风”,不与“苍蝇”同流合污,用嘉言懿行垂范乡里,用崇德向善涵育文明乡风,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。
  
  乡贤文化是社会文明的基石。弘扬乡贤文化,不是重拾传统文化中上尊下卑、权谋诈术的糟粕,而是在党的先进文化指导下的文化创新,是力求在急功近利、见钱眼开的恶俗之外找回先人崇德尚义的情怀,在私欲至上、自我为中心的人际关系之中找回群体的互助精神,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找回中国人对于历史的失忆,以及内心深处的文化信仰。把乡贤文化植根乡土,不仅为核心价值观在如何落细落小落实上提供了有效载体,也为建设美丽乡村、道德乡村、文化乡村提供了有利契机。(桑林峰 田占立)

 
编辑: 梁飞燕     
中国共产党天等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天等县监察委员会 版权所有
联系电话:0771-3521032
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    桂ICP备13004780号-4     桂公网安备45142502000016号
关闭

微信公众号

举报二维码

广西基层小微权力“监督一点通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