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斌
“秋风起,蟹脚痒。”中秋佳节还未到,价值不菲的大闸蟹礼券和月饼礼盒就已经“痒痒”了,电商网站上甚至出现了纯金打造的“黄金月饼”,有的礼品介绍中还特别注明可提供代写贺卡、开办公发票等“贴心服务”。
高档礼品瞄准的目标,显然不是寻常人家,这不禁令人产生“四风”回潮的担忧。鉴于此,近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开通公款送月饼举报窗口,各地也纷纷出台严禁过节送礼的禁令。
然而,不是没有异样声音:“禁令咬住月饼不放,是在小题大做”。对此,我们要看到,高档节礼往往是“四风”载体,跟月饼“较劲”,为的是刹住公款“礼尚往来”之风。虽然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发力,但随着时间的延长,一些党员干部在落实中难免有松懈之意。只有锲而不舍、久久为功,才能打掉“风过又回头”的侥幸,避免作风成果“一篙松劲退千寻”。
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调研时曾强调,作风建设“要标本兼治,经常抓、见常态,深入抓、见实效,持久抓、见长效”。这提醒我们,强化作风建设,防止“四风”反弹,一个基本的出发点就是要强化常态思维。当前的作风建设形势,用“新常态”一词形容再合适不过。治标与治本相结合,问题整改与制度改革相结合,专项专办与综合治理并举,临时性检查与常态化监督并举,无论是政策路径还是治理思路,由运动式治理向常态化治理转变的趋势十分明显。这种治理之变,正是作风建设新常态的重要内涵。
党风政风的转变,不可避免地让一些适应了“传统节奏”的人难以适应。然而,回到过去根本不可能,顺应潮流才是生存之道。无论是谁,只有读懂党中央狠抓党风廉政建设的深意,尽快适应改作风的新常态,才能最大程度减少作风转变期的阵痛,更好融入到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中。
在新常态下,送礼再也不是从前那张联络感情、打通关系的“好牌”。如果怀着“试一试”的心态顶风作案,其结果必定是坑了别人也害了自己。于党员干部而言,主动查摆和整改自身问题,坚决抵制送礼、吃喝等不正之风,何尝不比装模作样、侥幸闯关来得更为自然和舒服?即便不是公务人员,送礼之风也不值得提倡。送礼的人情之累、浪费之巨,早已成社会公害,本着移风易俗、净化风气的考虑,抵制高档节礼合情合理。星级酒店降星揽客、“湘鄂情”等餐饮巨头转型求生、月饼厂家打出平价亲民牌,这样的适应,又何尝不是市场经济良性发展的题中之义?
同经济新常态一样,作风建设新常态并不值得恐慌和焦虑。正确看待它并适应它,个体“小我”才能和国家、政党“大我”紧密联系起来,共同营造我们这个时代的气候。